top of page
DSCF5226.jpg

「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

 

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 一蓑煙雨任平生。  

 

料峭春風吹酒醒,微冷,山頭斜照卻相迎。

 

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」

——— 蘇軾《定風波》

 

人生的無常,就好比變幻莫測的自然景象。中國文人鍾情於山水,是因為他們在山嶺叢林中,看到了個人的興衰際遇,並領略到人生中再多的挑戰,也不過是要平淡從容地面對。風雨的交加,得失的起伏,同樣也被萬物視同一律。更重要的是,我們選擇以什麼心態應對,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恩惠。香港藝術家劉錦紅在個人展覽「銀白之景」中,透過描繪日常生活的景物回應「風雨陰晴」的主題,探索人和自然、城市在當代社會中的微妙關係。

 

對於劉氏而言,中國傳統山水畫是一種人性化的體現,當中綿延千年的中國哲學和精神底蘊,反映了不少仕途失遇的文人最深層的心靈需求,這是有別於現代藝術對抽象概念和物質的迷戀。受到宋、元代文人山水畫的啟發,劉氏以石墨和銀漆進行創作,既承繼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脈絡,同時也加入了個人創新和當代詮釋,以及獨有的香港元素。

_DSC0103_A.jpg
Screenshot 2023-12-15 at 5.42.04 PM.png

銀光亂影 , 2023

石墨 , 銀漆 ,銀卡紙

100 x 70cm

在《銀光亂影》裏,劉氏描繪了香港經歷十號颱風後的一片景象。畫中可見一條樹枝橫倒在地上,與懸吊在空中的樹枝猶如水中倒影,馬路兩旁的枝丫和亂葉互相交疊,在視覺上形成了錯綜複雜的紋理。作品不禁使人讚嘆,樹木是多麼堅強而富有韌力,即使在颱風的吹襲下,依然屹立不倒。城市和自然的景觀在雨水的濕潤後「溶」而為一,為風雨洗禮後的香港帶來一番別有的詩意。

Screenshot 2023-12-15 at 5.44.11 PM.png

松・吐露港的公路(II), 2023

石墨 , 銀漆 ,銀卡紙

136 x 66 cm

同樣地,《松・吐露港的公路(ii)》刻畫的是藝術家每天乘車也會經過、生長在吐露港公路旁的松樹。在中國傳統上,松樹因其長青不衰的特點,而擁有堅毅不屈的象徵意義,時常出現於文人詩畫中,以表現個人高尚的品格。劉氏將這個傳統理念帶到今天,以見證公路上生長的松樹群。它們每天面對着永無止境的廢氣排放,卻從未低頭,默默堅持下去,努力履行自己維持城市生態的責任。劉氏的優點在於他能夠「以小見大」,透過觀察每天在車上擦身而過的松樹,便體驗到古人對松樹的崇敬,並把其思想延續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城市景象。 

Screenshot 2023-12-15 at 5.46.46 PM.png
Screenshot 2023-12-15 at 5.47.21 PM.png

雷聲與蟬鳴 , 2023

石墨 , 銀漆 ,銀卡紙

100 x 70cm

劉氏的作品,是他個人與自然的對話。他對自然的熱愛,是由於自己在樹木開花落葉的循環中,參透了人生的真理而得到精神和心靈上的開解。《雷聲與蟬鳴》這個作品題目,暗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天氣和景貌。畫中以鳥瞰的角度描繪了一片枯枝和茂葉的交錯景象,反映了「枯榮之間」的美學。枯枝向外蔓延的枝丫,就如劃過長空的閃電;茂密的樹蔭,則讓人聯想起棲息在內裏的蟬。雨天和晴天;禿枝和綠葉,這是一個對人生的影照。生活的美,就在於枯榮之間,那份寶貴的掙扎和追尋。

DSC08874_F (1) 2_edited.jpg
Screenshot 2023-12-16 at 3.48.35 PM.png

仰望大葉榕 , 2023

石墨 , 銀漆 ,銀卡紙

136 x 130 cm

再看《仰望大葉榕》,是一幅刻畫了藝術家居住地區裏的數棵大葉榕。畫中的白邊框架,正好把樹木枝繁葉茂和落葉飄零的兩種形態同時展示在一個畫面上,形成特別的視覺效果。作品以仰望的角度觀賞樹木,視線隨着高舉的樹枝延伸到樹頂斑駁的綠葉和微微閃耀的陽光。就這樣,劉氏的風景畫不再是單單表現自然的面貌和特性,而是要連繫到天空的無限以至宇宙的浩瀚。這是一個對世間萬物的反思,以看透人類的有限和世界的無盡。正如莊子所說:「知止乎其所不能知,至矣」,藝術家能夠做到的,或許就是一直學習和重塑自己,繼續追尋個人的理想。終究,我們都會到達屬於自己的彼岸盡頭。

人與自然的關係,從來都是緊密相連。時至今日,人們對自然的反思,不知不覺已經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之中。無論是立於街道旁邊的百年老樹,抑或是整齊排列在公路兩旁的年輕樹木,我們在社區中隨處都可以找尋到自然的足跡。城市與自然的關係,既是抗衡,亦是相成。劉錦紅在這次展覽中,正正探討了當代人如何在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空間裏,找到自我和萬物的體悟。

​文字 :  王曼齡

bottom of page